专 栏

首 页

专 栏

【以“蓝色匠心”育时代新人】名师风采展示(十)

来源:     作者:    编辑:chen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4 15:47    点击数: Views


编者按:

广州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旨在表彰师德高尚,为人师表,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,教学效果好,学生评价高,同行专家认可,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。日前组织的第八届校级教学名师奖评选,共评选出10位教学名师。

为充分发挥校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,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学校特推出“广州大学名师风采展示”系列专题。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生命科学学院舒琥教授,学习他“三尺讲台育桃李,科研匠心筑粮仓”的先进事迹。

一、名师简介

舒琥教授,中共党员,博士,博导,“南粤优秀教师”,“广东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”,“广州良师”。广东省生物种质资源库重点平台负责人,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,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,广东省高校新农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。主要从事经济鱼类繁育与绿色健康养殖,鱼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。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,在《Bioresource technology》、《Aquaculture》等top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件,实用新型13件,先后获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,第四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,201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,2024年省“双百行动”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典型案例一等奖。主持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,广东省质量工程等教改课题10余项,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市校教学成果奖多项。

二、教学理念:以“匠心”育“匠才”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

科研要面向国家战略,教学要扎根实践育人。”这是舒琥老师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。从教39年来,他始终坚守“立德树人”初心,以“学以致用、创新引领、服务社会”为导向,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他常说:“生物学不仅是书本知识,更是守护百姓健康和‘舌尖幸福’的钥匙。”这种将专业教育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既掌握科学思维,又厚植使命担当。

例如,在《动物学》等课程中,通过解析石斑鱼良种培育的案例,引导学生思考“种业振兴”与粮食安全的关系;在讲解大刺鳅繁育技术时,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;在开展去氮除磷菌株的分离筛选与养殖尾水处理应用时,学生深深懂得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在《动物学野外实习》等课程中,通过野外考察、生境调查和种群分析等实践教学,特别是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、文昌鱼野外生境的考察保护,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、人与自然、科学与社会的关系,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、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。该课程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学习人数超1.3万人次。

三、教学特色:科教融合,产教协同,让课堂“跃”出教室

舒琥老师深谙“实践出真知”的道理。他打破传统课堂边界,带领学生从实验室走向鱼塘、从校园深入企业,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学研产科创“五位一体”实践教学新模式。

1.校企协同,锻造实战能力

作为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班的负责人,舒老师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基地、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基地、海大集团、广东联一水产等企业深度合作,打造“课堂-实验室-产业基地”三级实践平台。采用“见习、实习-创新创业-毕业实习(协同育人)-综合提升”四阶递进培养体系:学生大一进行业头部企业、研究所见习,大二即进入企业实习,参与广东重要海洋经济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、石斑鱼新品种选育、大刺鳅性别标记鉴定等种业振兴科研项目的攻关,开展创新创业。培养出张博闻(著名企业家)、杨扬(广东省年度大学生)等一批既懂理论、又擅实操的复合型人才,活跃在企业、高校、政府部门等各行各业。

2019 级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班深圳基地学生

带领学生参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斑鱼育种基地

2.以赛促学,点燃创新火花

舒琥老师坚信“竞赛是创新的练兵场,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不断锤炼”。他帮助学生从科研课题中找到兴趣点,提炼竞赛项目选题。例如,其团队在石斑鱼良种培育技术攻关、健康养殖模式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课题,被学生转化为参赛作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,在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“挑战杯”“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”等赛事中屡获佳绩。他指导的本科生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0多项,发表论文50多篇,授权国家专利20多件,多名学生被推免到国内外名校深造。

四、育人初心:用“行走的课堂”传承科学家精神

舒琥老师的课堂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。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他常带着学生跋山涉水:在珠江刺骨的水流中采集样本,在海南烈日下的鱼排记录数据,深夜在实验室观察胚胎发育、仔鱼行为……这些“沉浸式”教学场景,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研的艰辛与魅力。

“舒老师教会我们,做科研既要‘顶天’瞄准前沿,更要‘立地’服务民生。”2025届硕士国家奖获得者冯雨薇、余志德回忆,为破解大刺鳅雄鱼稀缺的难题,舒老师带领团队跨越南方八省和新加坡、越南等东盟国家收集筛选亲本,和学生一起下水抓鱼检测,凌晨去渔港码头考察收集标本。用鱼类育种技术支持的《潭江大刺鳅原种场》获评为广东省首家鱼类原种场。这种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,许多毕业生选择投身海洋水产种业研究,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。

指导学生在福建鱼排收集石斑鱼亲本

五、师者情怀:三十九载坚守,只为育得一池春水

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高校从教39载,从青丝到白发,舒琥教授以“仁心”对待青年学生,以“匠心”打磨课堂教学,以“恒心”攀登科研高峰,更以“丹心”服务社会需求。如今,舒老师依然奔波在教室、实验室和养殖基地之间。他常说:“海洋强国需要更多‘懂鱼、爱鱼、护鱼’的青年。”在这位“蓝色匠人”的引领下,一批批学子正以专业之力守护江河湖海,书写着新时代“渔舟唱晚”的动人篇章。

与毕业生合影留念

上一条: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巡礼(一)|“艺术+思政”融合育人 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高地——美术与设计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风采 下一条:数字设计,智造未来 | 《数字化建筑设计基础》智慧课程全新上线

邮编:510006        邮箱:webmaster@gzhu.edu.cn

通讯地址: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


移动网站

  • 官方微博

  • 官方微信

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    COPYRIGHT©1999-2021      粤ICP备 05008855号